本网讯:5月10日下午,我校召开“‘在地国际化’助推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探索”座谈会,借助向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成功申报的“交叉学科国际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计划”项目进行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相关方面的讨论,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国教育国际研修学院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办主任肖仲华一行四人应邀参会。副校长丁远坤出席会议,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教务处、数学与统计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负责人及部分教师代表参加座谈会,会议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主持。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负责人首先作了该议题方面的报告,介绍了我校国际化发展现状,重点就学校在新形势下通过坚持“开放活校”战略,将各类跨文化交际、实践创新元素融入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之中,利用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化新型通识课、参与“交叉学科国际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计划”进一步做好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努力打造“开放湖工”品牌等工作做了经验分享与探讨。
中国教育国际研修学院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办专员王婧介绍了“交叉学科国际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计划”的背景、目标和核心优势,详细汇报了我校通过该计划于2023年春季学期引进的4门前沿交叉学科专业型课程的运行情况,目前已有2门课程顺利结课,师生反馈很好,课程满意度达到96%。
会上,各位代表就探寻“在地国际化”助力新型交叉学科建设与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世界一流大学前沿交叉学科专业型课程的引进极大的拓展了数统学院师生的国际视野,加快了数统学院专业课程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学生培养国际化建设步伐。希望此类专业课程的引进能够成为常态,相关学院进行资源共享,互学互鉴,真正实现学科交叉融合,”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作为课程引进学院负责人代表在发言中说到。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引进课程 《计算机视觉与计算机图形学》跟课教师说:“引进课程实践性很强,与校本课程匹配度、融入度很高,对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范式”。
副校长丁远坤作总结发言。他高度肯定了我校以世界一流大学优质课程引进为抓手促进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效果,并就进一步加快学校教育对外开放发展提出了三方面要求:一是坚定不移执行“开放活校”战略,大力实施“开放发展”工程,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学科优势,对标学校2023年重点工作,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二是按照“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原则加强课程国际化建设,引进海外更多优质课程资源,融合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要进一步做好此项工作的顶层设计与跟踪评估,确保引进的教学资源能够被消化、吸收、融合、创新,赋能我校一流课程、一流学科建设。
据悉,为贯彻落实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开放办学与国际化教育空间不断拓展”具体目标,全面推进学校“在地国际化”发展工程,实现现有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2022年秋季学期,我校首次引进了3门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化通识课程,全校140余名本科生报名选修。在此次3门课程的成功引进基础之上,我校成功申报2022年中国教育国际研修学院“交叉学科国际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计划”项目,该项目中所有课程均由来自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终身教授亲自授课,于2023年春季学期引进了4门前沿交叉学科专业型课程,来自数学与统计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350余名学生参与课程学习。2023年秋季学期,经济与管理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将继续依托该“计划”引进4门专业型课程,并全部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