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学校要闻

与共和国同行 庆祝建国60周年专稿(一):六十年校园巨变

来源: 新闻中心   作者:   摄影:   编辑:  审核: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11日  点击次数:

与共和国同行 庆祝建国60周年专稿(一)

六十年校园巨变

建国之前:颠沛流离无定所

孝感学院的前身是湖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诞生于抗日烽火之中。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解放战争在孝感地区开始打响。孝感学院的前辈们在动乱之中“带着”学校在湖北颠沛流离,也许,这就是孝感学院人百折不挠精神的源头。

1943年,湖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孝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之最前身,以下简称“三师”)在随县环潭龚家湾(湖北省立第三高中旧址)创建。

1945年12日,“三师”择定随县淅河镇敌伪遗留下来的房屋为校舍。省立三师迁淅河后所使用的校舍原属日伪时期所建的伪洋行及淅河小学。日伪洋行及淅河小学的建筑用地均系当年的淅河日伪政权强占当地王声馀等12位乡民的私人用地,其面积为11亩5分9厘。

1947年9月20—25日,“三师”搬迁安陆。时借安陆县吉阳镇中心国民学校作为校本部,借孔庙为男生宿舍,借民房为教职员工宿舍。同年10月1日,“三师”新校舍在安陆城西北隅(即今安陆市供销社内)开始兴建。12月,三师的10多名师生在校长胡养吾的带领下,来到离武昌城30余里的武昌县青山镇(即今武汉市洪山区建设山乡),经与时任“武昌县鲁县长、青山镇傅镇长商洽,允将育幼院旧址演佛寺、火官庙、鲁家祠、舒家祠四处房屋借拨为三师临时校舍”。

1948年3月在青山没上几天课的安陆师范便奉省教育厅之命,再度漂泊到汉阳,暂借龟山脚下的棲贤寺、裕顺槽坊及东岳庙等处作为校舍上课。

1948年1月1日,“三师”改名为“湖北省立安陆师范学校”。省立安陆师范学校在汉阳的临时校舍,屋宇破烂,年久失修,时时有倾倒的危险。加之又值夏季,天气炎热,房屋内秽气薰蒸,生活在这里的安陆师范的师生染病者甚多。另外由于几处校舍彼此相隔较远,校方对学生的管教的确有不少困难。

1948年4月,从汉阳迁入正觉寺。1949年6月,学校奉命迁回安陆,择巡店福音堂为临时校舍。1949年9月学校迁回安陆城关。

建国之后:定址孝感创业艰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当时的学校也是一穷二白。好在时局稳定,学校最终定址孝感。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学校师生也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

1950年2月,省立安陆师范学校奉命迁往孝感三汊埠镇,改校名为“孝感师范学校”,隶属省教育厅。新校舍是当地有名的商人周太和的私人棉花大仓库。这座砖木结构的仓库,有5个分仓,每个分仓面积都在200平米以上,分南北两排,中间围成一个小院子,可容纳200多人。北边有3个分仓,有楼有底,楼上全为木制结构,男生住在楼上。南边有2个大分仓,开有南大门,师生可由此门进入中间的小院子及其他各个分仓。东边也开有大门,从东大门进去,有若干小房间,可作教学、膳食管理用房及部分教职工宿舍。

1952年上半年,学校由孝感三汊埠迁往孝感城关北门外新校舍(即现址)。经过半年的建设,一座建筑面积达3500平方米的孝感师范学校新校园建成。校舍坐北朝南,校园占地面积60余亩。然而,校园内的建筑却是一些极其简陋的平房。所有新建宿舍的墙壁,全是用木料穿成骨架,再用竹片编成隔墙,然后糊上泥沙而成。房子的天花板是用芦席钉成的,屋顶盖的是土窑烧制的布瓦,地面是泥土地。教室建筑用料稍微好一点,墙壁都是用手坯砖砌成的,屋顶盖的仍然是布瓦,地面是混凝土。校园四周无围墙,内有简易的操场,其间安置有简陋的篮球架和其他一些简单的体育设施。操场东西两侧,前面各建两栋教室,其后各建三排学生宿舍。校园的东北角是食堂,西南角是教工宿舍和简易的浴池和水房,教工宿舍前面有一栋办公室。

1958年秋季,孝感大学创办,设工业、农业、医学、师范四个专科,师范专科设在孝感师范学校内。1970年孝感地区师范学校的校舍被15军占用,被保留下来的孝感地区师范学校无场地办学令人忧虑。当时为孝感地区文教科副科长的俞善咏委托刘志雪等人,在孝感地区所属各县选择校舍。几经权衡,认为地处孝感卫店车站附近的一座废弃的仓库可作办学之用。此仓库原为四机部所建,后废弃不用。这座仓库有3栋面积均有1000多平方米的大仓,有两栋平房,有水塔,还有大片的河滩与荒地。仓库东临京广铁路,西接澴川沙河,可算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还有大片荒地可作学农基地之用。

1970年冬季,学校派部分教职工前往卫店新校区维修房屋,修建必要的生活设施,开始将学校的全部家具,包括办公桌椅、课桌课凳、床铺及图书等设备一并托运到卫店。1971年春节后,全部教师迁往卫店新校舍,但这里的办学条件之差,严重制约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加上这里无法保障师生的基本生活条件,长此下去,学校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1972年秋,原孝感师范学校一位老师在未得任何领导授意的情况下,私费走访武汉空军司令部,向武汉空司政治处接待的领导说明原委,陈述孝感地区师范学校办学的困难,恳切要求收回校舍。几天后,武汉空司派人到孝感,要求有关部队派出代表,与孝感地区文教科科长俞善咏及校方上访的那位老师到孝感师范学校原校舍现场协商,确定某处暂借部队使用,某处仍由孝感地区师范使用。大约1周以后,部队全部撤出学校。

1972年秋,师生相继搬回原孝感师范校园内。1978年,学校共有房屋11000平米,其中大部分是解放初期修建的简陋平房,教职员工宿舍和学生宿舍都很破旧。图书馆仅有192平方米,图书不足4万册。生活设施也很不齐全。1979年,学校自筹资金28万元,修建了一栋2020平方米的实验楼。同时,为解决师生员工的生活困难,新建了教工宿舍、学生宿舍、锅炉房、浴室、水塔,共计2700平方米。1981年,修建了一栋3057平方米,拥有640个座位的图书楼。

1981年,学校在76亩的校园面积中,拿出12亩当作运动场地,修建了350米的跑道、5个篮球场、4个排球场以及跳高、跳远、铅球、爬绳、单双杠、跳箱等田径设施。同时,学校还修建了600米长的总下水道工程、450米长的环形水泥公路和30米长的宣传橱窗,整修了食堂,维修了办公楼,扩建了幼儿园。

至1981年,武汉师范学院(1960年暑期,孝感师范专科学校奉命改名为武汉师范专科学校。)校园面积76亩,其中运动场12亩。房屋面积18849平方米,其中教室2488平方米,实验室2020平方米,兴建中的图书楼达2057平方米,校办印刷厂520平方米,校系两级办公用房1150平方米,学生宿舍2680平方米,学生食堂899平方米,教工宿舍以及其他生活用房7035平方米。为搞好急需的基本建设,孝感师专压缩经费开支,集中有限资金,把建设教学用房作为基建重点。

改革开放:迅猛发展创辉煌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事业全面快速发展,也迎来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春天。学校紧抓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校园建设日新月异,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学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校园建设创造了新的辉煌。

1984年,孝感师专建成面积为3159平方米的第一栋教学楼。随后,孝感师专把基建的重点转向生活用房,新建了两栋学生宿舍。1992年秋,孝感师专又建成一栋面积为9100平方米的综合实验楼。这些大大缓解了教学用房和生活用房的紧张局面。

1993至1997年间,孝感师专的校园基本建设得到快速发展。1993年,孝感师专分别投资100多万元修建了标准田径运动场和一栋建筑面积为2500多平方米的学生宿舍。1994年,孝感师专投资220万元,征地25亩,作为校园建设用地。1995年,孝感师专投资600多万元,修建了第七栋教工宿舍和培训楼,总建筑面积近10000平方米。1996年,孝感师专投资700多万元,兴建了第八栋教工宿舍,扩建和改建了教学大楼,改造了一栋教工宿舍,建筑面积达10840平方米。1997年,孝感师专兴建了第八栋学生宿舍和第十栋教工宿舍,完成总计近10000平方米的基本建设任务。

进入新的世纪,随着孝感师专和南方建校的拆墙合并,新的省属本科大学——孝感学院的校园雏形已现。为了适应人才培养新的需要,随着学校实力的增强和上级投入的增加,孝感学院校园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校园建设历史也不再用一栋一栋楼落成的方式记录。校园北区、校园东区、校园西区、三里园区、同大园区、春晖湖等一批园区相继进入学校历史记载;文学楼、政法楼、图书馆、新运动场等一大批教学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人文广场、孔圣广场、科技广场、湖东路、湖西路等一批新地名进入了师生的日常生活。

在相机底片里,我们的校园不仅更大了,而且更美了,学校校园已经成为孝感市区的一张名片,受到了各级领导、来访客人和市民的称赞。

时至今日,校园现有面积1400.6亩,校舍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学校湖光潋滟,绿树成荫,环境幽雅。图书馆如启程扬帆的巨轮,带领学子向知识的海洋进发;碧波荡漾的春晖湖垂柳倒影,湖畔书声琅琅;林阴道上,儒雅的学者、朝气蓬勃的学生教授相宜。一所成熟美丽的现代大学呈现在人们面前。

60年沧桑巨变,孝感学院由漂泊不定到“定居”,校舍面积不断扩大,校园总体面貌焕然一新。生活学习在如今这美丽和谐的校园,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条件,创造孝感学院新的辉煌。(感谢校志办公室提供资料)(撰稿/整理:唐育红 吴建)


电子邮箱:hbeuxb@163.com 新闻热线:0712-2345839

通讯地址:湖北省孝感市交通大道272号 传真:07122345265 邮编:4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