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演绎和谐人生的精彩
——记孝感学院教师倪志娟博士
人物简介:倪志娟,博士,孝感学院政法系副主任,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哲学、性别文化,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曾获得校级优秀女职工奖、教学优秀奖、优秀园丁奖和优秀论文奖。
[b]反思科技文化[/b]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人类的生存更多地建立在技术平台上,技术天生所具有的片面性,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生活的深度和意义,使人们的生活产生新的困惑和难题。于是,在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的倪老师就将“科技文化”和“科技哲学”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着力探讨科技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强调对现当代社会的“人文忧思”,认为科技的发展不能代替人文的思考,要避免科技给社会带来片面的发展,这些观点对促进现代科技的健康发展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她的博士论文《突围与迷失:信息技术背景下女性的生存与发展》对信息技术与女性问题的研究,可以说是对传统男权文化与女性的关系问题在信息时代的继续、演变和革新。倪志娟博士认为,“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而言,传统技术一直是由男性主宰的领域,这一领域刻下了深深的男权文化印记,并且帮助建立了传统社会的男权意识和男权秩序。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则具有明显的中性化色彩,它使男女之间基于生理差异的性别分工变得不再重要,扩大了女性的社会实践、交往实践和自由空间,对女性具有深远的意义,给女性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b]建构女性主义知识传统[/b]
目前,在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的倪志娟博士主要从事“文化哲学”与“性别文化”的研究。其研究是博士期间研究的继续和深化,即将研究领域拓展到整个当代文化背景,以两性和谐为发展尺度和发展目标,全面考察当代文化对女性发展、女性自我实现以及女性主义研究的积极与消极作用,批判当代文化中不公平的性别秩序、女性自我解放中主体地位的失落、大众文化对女性的“物化”和“商品化”等不和谐因素,肯定女性主义研究对女性主体性构建的意义,并为营造女性新文化空间提出有益的探索,推进中国性别文化的研究。
对于“性别文化”的研究,倪志娟博士的创新点在于营造了女性新文化空间的思考。她认为,“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女性往往处于历史遮蔽之下,只是作为男权制度神话中的一个消逝者和缺席者,飘移在父权制度的边缘。因此,在历史中,女性丧失了自我,丧失了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和基本品格。”她大胆地提出,要改变文化空间的这种不平等现象,或者说要建造新的男女和谐的文化空间,除了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的变革之外,更根本的是必须建立起属于女性自身的、能够表达女性独特体验的话语方式、话语体系和话语传统,也就是要确立女性话语在文化领域的合法地位。这一观点自然成为“性别文化”研究中的一个亮点。
[b]追求和谐人生[/b]
作为女性,倪志娟博士有着不同于一般女性的自信和坚强。她觉得一个人尤其是女性除了家庭之外还应该有自我追求。她说,“人生就是在追求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我能通过我的学术追求找到自己向往的和谐人生。”正是如此,她努力着,探索着,寻找着自己向往的人生境界。
当年,在复习准备考博时,倪志娟老师的孩子才四个多月,她既有为人母的喜悦和幸福,又担心就此沉沦下去、失去自我。于是从下定决心的那刻起,她凭借坚韧的毅力,一边带着孩子,一边坚持复习,终于如愿以偿。其间,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自是多于常人。读完博士,注重在学术领域自我超越的她仍然没有停止奋斗的步伐,紧接着又努力进入到中国社科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正是对理想人生状态的执着追求,倪志娟博士总在生活中演绎着不断的精彩。
(陈朝晖 载《孝感日报》2005.3.27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