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仰望星空,做最美的梦;脚踏实地,干最实的事儿。
说到支教,更多的人想到的是山区里恶劣的生活环境,没有信息网络,衣食住行都是问题;想到的是山区里淳朴的孩子们,他们踏着晨露走上泥泞的小路求学,没有一间完整的教室可以为他们遮风挡雨。可很少有人想到不远万里给山区送去温暖的支教志愿者们,他们远离城市里的繁华,选择进去山区教书育人,在假期进行支教活动。1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王周炎同学就是这样一个人。
王周炎曾荣获第七届大别山支教团优秀青年志愿者、孝感市2018年“希望家园”优秀志愿者,是第八届大别山支教团负责人。他生活上积极阳光,乐观向上;工作上投入,力求精益求精;思想上积极进取,坚定信仰。他认为人需要学会倾听!倾听他人是一种沟通也是一种尊重;倾听自己,是一种反思也是一种激发!大一期间他担任班长职务,加入辩论队,大二期间他凭借自己的能力担任青年马克思主义学社副会长、院青协文艺部部长。获得过校级优秀共青团员,校级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他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能够清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并且会主动改正自己的缺点,对自己的大学生活也有明确的安排,有目标、有理想,并且为之努力奋斗。
感受善意,播撒善意
谈及参加支教志愿活动的初衷,王周炎表示,那是在小学的时候,他所就读的小学曾接受过支教援助——“星星点灯计划”,志愿者为他们修起一间梦想图书室,黄色的墙壁,温暖的灯光,在他心里播下了善良的种子;高中时他心里便燃起要去支教的想法,想去感受山区孩子的生活,尽自己所能去帮助爱护他们,给远在山区的孩子带去温暖;来到大学,他心中要去支教的信念越发坚定,直到在大一偶然听到一个学姐(当时任大别山第七届负责人)的演讲,亲耳听见她的经历,去支教的想法在他心中更加强烈,他便和室友一起报名,这成为他接触大别山支教的真正契机。经历严苛的笔试、面试,通过层层筛选,他成为了大别山支教志愿者,第一次参加了大别山支教。
克服自己,面对困难,迎难而上
支教过程必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有艰难坎坷。他说,家长的不理解,不信任,招生的困难等都是前进路上的拦路虎。2017年,他作为一名志愿者第一次参加大别山支教时,支教点生活环境艰苦,住宿需要打地铺,甚至还有蜘蛛蟑螂,停水停电是常事,十七个人吃两个鸡蛋,教学方式也曾不被学生们接受,他曾一度怀疑自己能否在枯燥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到最后。2018年,第二次参加大别山支教,他作为一位负责人,作为一位组织者,担负着更多的责任,原先的资助平台下架,他们面临资金缺乏问题,学校施工、支教地点临时改变、施工队阻拦等各种突发状况。尽管困难重重,他都不曾放弃。王周炎很喜欢一句话:人生若只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那么生活失去了他的魅力。他认为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更没有不劳而获的生活,走在人生的这条旅途上,要随时做好,迎接暴风雨的准备。
从志愿者到负责人,实践磨练中,不断成长
他连续两年参加大别山支教,第一次作为志愿者,第二次,他的角色发生转变,他成为第八届大别山支教团的负责人。他说,从被组织者到组织者,这是一个思想较量的过程,自己需要担负的责任更多,任务更重。“既然选择了要去做,那就一定要做好。”也许作为负责人他需要在上面花费更多的精力,但是他觉得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磨练了本领,让他学会了更好的应对突发事件,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支教带给他的不仅是身体上的成长,更是心灵上的充实与满足。他一直认为,真正的成长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应用理论知识,学习真本领,他说:“通过支教,自己的组织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应急能力都得到提升,这是在学校学不到的,只有亲身体会过才知道。”
“感动、充实、快乐”是他给自己支教体验的概括。他认为孩子是最单纯,最无邪,最懂得感恩的。每一个孩子天真无邪的笑容都在他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记,他说,如果这个世界是一个江湖,那每个志愿者都是身怀绝技、隐居山林的绝世高手,有一天江湖上响起了号召,然后这群人从五湖四海聚到了这里,开始了称之为“我们”的故事。所以,感恩,相遇。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王周炎用自己的努力,将温暖带给大别山区,给孩子带去光与热,用稚嫩的肩膀,点燃孩子心中的希望,用默默的奉献,擦亮青春之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