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这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教育与心理学院郑应霞老师的最爱,每当她静心倾听这首歌时,心中便思绪泉涌。她说,小时候的理想成为成年后的现实,她既心喜又心忧,欢喜的是可以在讲台上挥洒青春,心忧的是如何教书育人桃李芬芳。弹指一挥间,作为一名教师已经有近9年的光景,在这片热爱的教书事业上,她用心走好每一步,只为明天的更加美好!
备好每一节课
回忆第一次上讲台时的情形,郑老师仍记忆犹新:拿着准备好的教案,在讲台前,紧张而又佯装平静。课前准备充分,教案工工整整,每一句话,每一个板书,都细细思量过,走上课堂却仍绷紧心弦。慢慢地,郑老师能够从容自如地讲课,可她又绝不止步于此,开始思索另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认真听课、喜欢上课呢?通过思索和探索,郑老师认为要在课堂上抓住学生,最关键的两件事就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材,加强了教学的专业性和丰富性;备学生,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她在教授《学与教的心理学》这门课时,充分考虑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性特点,注重搜集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案例,采取差异教学,如文科生多选用课堂诗词曲赋的案例,艺术生课堂多选用艺术鉴赏的案例,理科生课堂则主要选用演绎推理的案例。正是因为郑老师的用心教学和因材施教,充分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她的课堂上,师生互动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收获颇多。
面对以后的教学,郑老师一脸谦逊而又坚定地说,在备好一堂课的路途中,我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但我会一如既往地用心备课,不忘初衷。
关爱每一个人
郑老师很喜欢一句古语:“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常常以此自勉。她认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作为一个心理学专业人,她尊崇使命之道;作为一个高校教师,她尊崇育人之道。
谈到使命之道,郑老师说,未来社会是一个更为关注人本身的社会,而心理学服务于人,这一使命感时时敲击着她,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社会心理学》等课程教学中,郑老师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完善自我的同时服务他人。她精心组织了“小学生心理服务行”、“关爱福利院老人”、“特殊儿童送温暖”等活动,寓教于乐,回归本真。谈到育人之道,郑老师的话简单而又深刻:教师者,教书育人也;如何育人,爱为首选。郑老师说,初入教师行业时,因为年轻,感觉学生就像是自己的弟弟妹妹,与他们有着莫名的亲近,关爱他们是一种习惯。周末或与学生踏青、烧烤,或邀学生到家里聚餐、聊天,畅谈人生规划和专业前景。在学年末,她会为班上每个学生写上一句祝福和期望语,勉励他们也激励自己。后来成为母亲,又觉得学生像孩子,关爱他们成为一种自然。
做好每一件事
一个好老师,不仅要会教书,还需要持续成长。如何成长?就是努力把教学和教学研究做好,把身边的每一件事做好。郑老师非常赞同一个公式:教学+反思=成长。如何促进教学相长,她认为,教学上提升教学能力,增长专业知识,提升人格魅力;教学之余,关注教学情境,研究教学,教研相济。
最后,郑老师说:教学是一门艺术,个中滋味需要慢慢的去品味,可能是一年,可能是十年,可能是一辈子;成为一名“经师”,成为一名“人师”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是我会一如既往,不断前行。整个采访过程,看着郑老师的灿烂笑容,我仿佛看到一盏明灯,散发着光芒,给学生温暖的同时也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方向。郑老师用她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让我们看到了她“为人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向我们阐释了“为人师”的本真意蕴。(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育与心理学院联合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