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记:永远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拓展自己和身外的世界。——曾宪梓
有着迷人笑容、率真性情,政治与法律学院卢时秀老师被大家亲热地喊做“秀秀”。人们常说,爱笑的女人一定很幸福。最近,“秀秀”老师喜事连连,刚荣升为妈妈,又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熟悉卢老师的人都知道,乐观自信的深处是她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做事一丝不苟、治学孜孜以求、为师诲人不倦,执着于理想,奋力于追求,用心感受着努力人生的美丽。
注重积累 倚重团队
卢时秀老师申报的《社会工作嵌入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研究》获批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在介绍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过程和经验时,卢老师特别强调,自身积累很重要,团队协作更重要。政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团队成员虽然年轻,个个有活力,人人有思想,最重要的是能经常聚在一起搞调研、做课题,不经意间的交流也能擦出建设性火花,启迪更深广的思考。在团队中,卢老师谈及,其受她爱人张微老师的影响最大。张微老师也是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同时也是孝感市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负责中心社工项目的日常管理,他性格温和,说话幽默,容易沟通,善解人意,在团队项目中往往是核心。卢老师笑着说,“我和张微两个人就可以算是一个小型团队,彼此相互支持、合作默契。我俩为了项目申报,几乎工作到宝宝出生前一天,交了申报书,就住进医院待产了。现在做的这项研究,一方面是本人长期科研的积累,另一方面是得到张微的诸多启发和实际支持,我要给他发个特殊贡献奖杯。”
卢老师深知,做科研是一个漫长的历程,完成项目任务也必定是个艰辛的过程,但合理规划很重要,她将分三阶段完成任务。第一阶段,深入上广深地区,深入调研服务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工作机构及一线社工等。第二阶段,将调研材料进行处理,从中概括出规律性的材料。最后一个阶段,则是形成系统的成果。卢老师表示,该项目的结项是一部专著,她将首先撰写系列学术论文,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成书,争取按时保质顺利结项。
引导反思 强化实践
卢时秀老师作为社工专业教师,工作中颇为讲究方式和方法,善于启发引导。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社会实践项目,卢老师都很重视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反思。卢老师说,从学习到反思,从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收获,这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思是最重要的,这种反思,不是主观的感受,而是从专业的角度去反思。她特别强调:“学生本身很难形成专业角度的反思,所以老师作为引导者的这个角色就显得格外重要。”
“感受多于事实和理性”是当代大学生实践反思的一个普遍现象。卢老师将感受分为“Feeling”和“Fact”两个方面,如果从“Feeling”的角度去反思,得到的还是感性到感性,而这个时候,老师的引导则可以帮助学生的反思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这样也会促使学生更快的成长。学生们反映,经过反复训练,这种反思能帮助自己尽快适应角色,方向明确、行动得法,能较好地完成指定任务。
关注成长 激发潜能
卢时秀老师是一名优秀班主任,曾带着政法学院10级社工班创造了考研录取率64.3%的记录。采访中,我们感受到了社工专业连续多年考研率名列全校第一绝非偶然。卢老师谈及,“社工专业老师经常会聚在一起分享班主任工作经验技巧,会对学生成长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会诊’”。考研的数据只是表象,本质上是作为班主任老师需要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激发其积极向上的潜能。
从班主任的角度谈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时,卢老师认为,作为大学生,真正参与的社会实践其实不多,得到的体会也不多。她说:“在任何时候,我们行为的输入和输出是成正比的。我们只有输入的越多,往往才会得到与之相对应的输出量。”任何感性和理性的存在都需要有载体,对性格的塑造也需要载体。卢老师分析说,大学往往没有高中那样的忙碌,许多大学生都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是自我思想的遨游,而不是亲身的实践。对此,卢老师殷切的希望,“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希望大学生们可以明晰自己的态度,多参加校内外活动,在实践中提高认识,增长实干能力。
卢老师说,“踏踏实实的做才是真,虽然不一定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但是不付出,就永远没有回报。”正是这种认真勤勉而又略现淡然的本性,让卢老师显得乐观而自信,推动着她在人生道路上阔步前行,一路收获到更多的美好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