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毕业,新技术学院生物化学系生物工程专业素质提升班的朱倩同学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在2013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她获得C类三等奖;在2014年全国研究生考试中她一路过关斩将,以优异的成绩被兰州大学录取。
感受同样喜悦的还有她的同学郭晓坤,城市建设系新天地特色测量班的谢新和王浩同学等,他们多次在各类学习竞赛中获奖,目前都顺利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即将为充实多彩的大学生活画上圆满句号。
不同的系别,相似的求学轨迹,除了勤奋好学的共性,他们身上还有个醒目的标签——新技术学院首届特色教学班学员。特色教学班的学习经历是他们成功不可忽略的注脚。
高等教育不是弥补人的缺点,而是发扬人的专长。发挥学生的专长,激发学习兴趣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展示学生个性?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如何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对这一系列问题,新技术学院从未停止过思考和探讨,2013年3月,经过一系列教学工作大讨论,特色教学班应运而生。
新技术学院针对某一专业领域有学习兴趣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开设特色班,特色班在人员选拔、组建方式、班级管理、考核方式、淘汰机制等方面都有所创新,班级教学模式更加灵活多变,采用小班教学,举办业界精英报告、分组讨论、实战模拟、校外指导教师点评、实战演练和参观考察等方式,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其创新能力。
“特色班采用非建制的组织管理形式,采取定向培养(与某具体企业联合订单式培养)、拔尖人才培养(拔尖创新班)等培养模式。学生除完成本专业的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业任务外,抽空余时间参与特色教学班的教学活动。学员实行滚动淘汰机制,各教学系制定考核方案,每学年淘汰率不低于5%,特色班开设的部分课程学分可作为该生跨专业公选课的学分,学生成绩考核合格者学校可以颁发结业证书或相关能力证明。”特色班导师马成林博士说。
在特色班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惊喜地发现:到课率猛增,课堂气氛空前活跃,一些之前学习并不主动的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财经政法系经济学专业李露同学就是最好的例子。
2013年初,李露闯过两道关,从260余名报名者中胜出,成为首届金融特色班的一员。每到周五,李露都非常兴奋,因为她又可以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相遇在特色班课堂就金融问题展开学习讨论。她说,经过一年的特色班学习经历,她对金融的热爱愈发浓烈。在室友眼里先前有点小偷懒的她已经历练成早出晚归的“学习狂”。
“在兴趣爱好与理想之间,特色班为我架起了一座桥,让我目标更加明确,动力更足。”李露同学说。
目前,新技术学院共开设有“文学创作特色班”、“司法精英特色班”、“金融特色班”、“素质提升班”、“微思特色班”、“远标特色班”、“测量特色班”等8个特色班,共有学生305人,导师27名。
经过一年的实践,特色教学班已经遍地开花:城市建设系新天地测量班的刘博、许春明、潘敏捷、黄世颖同学获得湖北省独立学院第二届南方杯土建类专业测量技能大赛水准测量优胜奖,王向雷同学获得湖北省独立学院第二届南方杯土建类专业测量技能大赛全站仪导线测量优胜奖;信息工程系远标班彭婷同学的作品《遥控消防小车》和刘建新等同学的作品《基于WIFI控制的智能视频搜救小车》在湖北省第九届“挑战杯青春在沃”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三等奖,同时在2013年第八届“毕昇杯”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中荣获本科组全国竞赛三等奖;文学创作特色班刘耀文、郑合心、陈新新、何巧巧、金黄琴、蒋美婷同学在湖北省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新青年小说大赛中捧回二、三等奖各三项……
此外,注重学生实践创新也是新技术学院一大亮点,新技术学院规定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累积不低于一定的实践创新学分才可顺利毕业,并设立专项经费予以支持。
新技术学院实验室寒暑假“不打烊”,安排专业老师值班,为志在科技创新的同学提供全天候服务,信息工程系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3G技术实验室、电子工艺实验室、智能小车训练基地,语言文学系摄影摄像实验室、数字传媒实验室;财经政法系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市场营销实验室、物流管理实验室等开放性实验室,已成为创新实践教育的主阵地。
除了实验室和校内实验实训中心,新技术学院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平台,建立了几十个校外实践实习基地。把课堂搬进工厂,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践实习基地“操练”,解决“眼高手低”的问题;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聘请企业有教学能力的能工巧匠作兼职教师,强化学生操作技能。
院系两级形成工作合力,搭建课外科技活动平台,注重在课外活动中塑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组织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活动、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近年来,学生在省部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380余项。
特色即优势,特色转化为优势将赢得主动,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新技术学院将为进一步凝练特色、发扬特色、点亮特色做持久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孝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