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吴建)11月10日,副院长覃彩芹在第二届科技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指出,2003—2009年,我校科技工作科研成果不断增长,成果质量明显提高。
2003-2008年累计公开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452篇,其中被SCI、EI收录173篇论文,出版专著(教材)73部,通过鉴定成果23项,授权专利9项,获得省部级和市级科技成果奖12项,2008年网大排名,我校人均科研成果得分位居湖北省属高校第10位。
一是取得了一批具有高层次的学术成果。由于学术研究水平不断提高,自然科学论文在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Food Chemis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等一些有影响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有的论文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人文社科论文在《文艺理论与批评》、《小说评论》、《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上发表;《汉字的故事》一书2007年以韩文出版发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成果《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视野中的小城镇》专著出版,得到学界高度评价;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获得省高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软科学研究成果被省(部)高层采纳应用;《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党的建设研究》教育部课题,发挥了高校“思想库”作用。
二是取得了一批具有应用性的技术成果。坚持立足地方、凸现特色的发展理念,学校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智力支撑。
校企科技合作取得新突破。一批科技成果已经和正在企业转化。例如,化材学院文胜老师主持完成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用钢筋绝缘夹系列产品”开发,获横向合作经费50万元,该成果通过省级科技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年来已为企业创产值7000多万元。周环波教授的专利转让给广州市云通磁电有限公司,获得15万元的专利转让费,最近又达成30万元新项目合作开发协议。
校地科技合作取得新进展。依托城建学院、湖北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以来先后承担800余个新农村建设规划项目,200余项建筑工程设计,280多名大学生参与,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学科优势,开展农业资源利用、有害生物控制研究及其成果转化应用,用科技支撑区域农业发展。
三是取得了一批具有地方性的特色成果。依托湖北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心,取得了一批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的理论成果和应用成果,先后承办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学术研讨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依托湖北孝文化研究中心,进行实证研究,拓展中华传统孝文化的研究深度和宽度,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出版专著12部,发表论文59篇,承办孝文化与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孝文化与现代文明、孝文化与科学发展观等三次国际研讨会,为孝感孝文化名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是取得了一批大学生优秀成果。通过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我校大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长篇小说、诗歌集6部;科研立项1500余项,科技作品参加“挑战杯”、新青年小说大赛、省高校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评选、省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40余项。2007年1月我校美术学院师生的科研活动在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