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我面前的女生,微微歪着头,一直安静地笑着,无论是倾听还是诉说。她叫朱飞,我校教育系0707141班学生。去年,湖北电视台记者曾采访过她,今年12月6日,中央电视台记者也来采访过她。大家一定好奇,她有着怎样的不平凡经历?
来自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的朱飞,毕业于鹤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高考以全省中职本科小教专业总分第四名的成绩考入我校。据了解,朱飞一家四口住在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里,父母是勤劳而朴实的农民,而且身患疾病,为了供给她们姐俩的学费,他们在大山深处种着七八亩的地,农闲时就到处给别人打短工,没日没夜、不辞辛苦地劳作着。在《孝感学院报》的第264期副刊上,曾刊登过她的一篇文章——《写给爸爸妈妈》,她以真挚而淳朴的笔触表达了对父母的一片孝心,这种发自内心最深沉的爱也感动了每一个读者。
看着朱飞开朗的笑容,很难想象她是一个因意外事故而腿脚不便的人。她告诉我,在她六个月的时候,由于照顾不周,她的左脚脚踝及脚踝以下的部位都被大火给烧伤了。从她开始学走路,就有另一条“腿”——拐杖陪伴着她,从她记事起,就面对着来自外界的各种眼光。身体上的缺陷曾带给她很多伤害、很多不愉快的记忆,她也曾为那些不怀好意的嘲笑黯然落泪,也曾对伤害过她的人们心存恨意。“那时年纪小,不懂事,所以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些事情,弄得自己也不高兴。现在长大了,也成熟了,对别人投来的各种眼光也能坦然面对了。”她宽容而释然地说着。
当问到她平时课余时间是如何安排的时候,她对大学生活的热爱溢于言表。她喜欢去图书馆看书学习,喜欢在寝室写日记、写文章,喜欢和朋友一起聊天,偶尔还一起打打羽毛球(这是她能参与的为数不多的运动之一)。她是那种懂得生活的人,将生活打理地很有条理,而身在其中的自己也怡然自得。
据朱飞的室友描述,朱飞是一个勤快且独立能力特强的人。在她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因为行动不便,父亲在乡镇的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以便于她求学,有时候父亲要回深山的老家忙农事,小小的她便要自己做饭、洗衣服。上初中、高中后,也一直在学校寄宿,所以独立能力很强。她说:“独立是被生活逼出来的。”看着她弱小的身体,体会着她那颗坚强的心,真的很难想象她一路走来的艰辛。她用平静的语气,平淡的语言告诉我们生活的哲理:生活既然选择了我们,那我们就要学会适应,懂得知足,这样生活才会向我们敞开另一扇门!
在学习上勤奋努力的她,对自我的要求很高,很多事情都要求做到完美,她觉得这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深处其中却能感觉到快乐。她对文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喜欢看抒情和哲理性的散文,并且善于思考,对身边的很多事情都有着独特而成熟的看法。她的语言里总是有思想的火花在闪烁。
上高二时,她的左腿安了假肢,不再拄着拐杖的她变得更有自信了。当说到团组织生活中她和老乡一起唱土家族民歌《六口茶》的时候,她因激动而微微涨红的脸。最让她开心的是在学校里老乡很多,讲家乡话让她虽身处外地却不觉得孤单。说起她的家乡时,她的话变得多起来,我们就像久违的朋友一样亲切地聊着。
她的理想是作一名教师,回家乡教书育人。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受到过很多好心人的关怀和帮助,尤其是来到孝感学院以后,同学、老师给了她很多帮助,学校也给了她很多资助,她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能够一心用在学习上。她说欠别人的太多太多,所以自身的责任很重,压力也很大。回报的方式很多种,虽说不一定要成为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成功人士,可是她觉得要让自己不再成为社会的负担,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回报社会,这些都是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除此之外,年迈而多病的父母也需要有人照顾,希望自己能够在父母迟暮之年,在他们膝下尽自己的一份孝心。
家庭贫困的学生很多,但像朱飞这样人穷气高、身残志坚的人不很多,在与生活的较量中,无疑,她是胜利者。在生命的崎岖坎坷中,她没有抱怨,没有气馁,而是积极乐观地抗争着命运。
她不期望自己的人生旅途中鲜花遍开,她只希望沿着自己的方向一直走下去。这就是她,一个脚踏实地、意志坚定的战斗者。相信今天的付出定会成就她明天的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