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校园广播

【光阴之隙】见信如晤

来源: 新闻中心   作者: 孔文娟、武佳惠  摄影:   编辑:孔文娟  审核:宋悦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08日  点击次数:

我们最初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我们最终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便是福贵活下去的勇气。——只是活着!


今天的见信如晤要和大家分享一本书——《活着》。长期以来,余华的作品都是源出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余华都是一个愤怒和冷漠的作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余华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他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这里说的高尚并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余华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余华,他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余华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所活着。余华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1992年春节后,余华在北京一间只有八平方米的平房里开始写作《活着》,秋天的时候在上海华东师大招待所的一个房间里修改定稿。最初的时候余华是用旁观者的角度来写作福贵的一生,可是困难重重,余华的写作难以为继;有一天余华突然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出发,让福贵出来讲述自己的生活,于是奇迹出现了,同样的构思,用第三人称的方式写作时无法前进,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作后竟然没有任何阻挡。就这样,余华十分顺利地写完了《活着》。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再次重温回顾一下《活着》又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刚读的时候这真觉得余华老师的文笔真是朴实无华。余华的《活着》感悟: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快乐的事情,也没有什么比活着更痛苦的事情。故事的男主福贵,一个集富贵、悲伤、万幸可伶于一体的人,有着常人难以承受的传奇人生经历,从家财万贯到一无所有,从名副其实的纨绔子弟脱变成一个饱经沧桑的男人,家境的巨变,父母的相继离世,随时失去生命的从军生活,儿子有庆献血而死,女儿凤霞生孩子大出血而死,老伴儿家珍软骨病而死,女婿二喜工地意外而死,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一个个至亲之人在身边相继离世,最后只剩下一个形单影只的老者和自己在市场买回来的老黄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实则老黄牛侧面也是富贵的人生写照。


余华的《活着》感悟: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快乐的事情,也没有什么比活着更痛苦的事情。少年不知愁滋味,年轻的富贵嗜赌成性,挥霍家财,游戏人生。当时我其实一度有点读不下去了,是觉得活该是沉默是觉得他毫无担当,后来,他迎来人生的第一个代价惨重的转折:家财散尽,老父气绝。日子的贫困让他颓废了好长一段时间,他呢却渐渐有了责任感,他意识到到保护家人是他活下去的动力。


他的前半生也算是经历丰富,经历过战争,家里人一个又一个离去,自己有了一个始终不变的身份——送葬人,从黑发人送白发人,到后来变成白发人送黑发人。最难过的是什么时候,是他的女儿凤霞结婚,我一度很欣喜,我以为他终于要过上好日子了。凤霞有幸遇上了二喜,二喜是个好人,可是凤霞难产,把苦根儿扔给二喜之后就撒手人寰了。 A读到这里,忍不住看了看余华老师的采访,真真切切是把悲伤留给读者,快乐留给自己"。再后来二喜在工地干活儿,被两块水泥板夹死了,死的时候,除了一个脑袋两只脚,身上一块完整的骨头也没剩。小苦根儿被姥爷带回乡下,因为家里穷,吃豆子撑死了。是麻木了对一次的死亡也没有更多的感触了。从有钱阔少到身无分文,从犯罪到恕罪,从剥夺到被剥夺,福贵的一生就像是一个关于生存的寓言故事,从天堂到地狱的转变和很多人生命的某些片段是重合的,他的生活:被苦难惩罚,被苦难改变,到最后与苦难和解。其实众生皆苦,是要好好珍惜自己,知足常乐。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也许,生命真的没什么意思,唯一的意思就是还活着,因为活着,活下去,很容易,想活明白,却很难,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无论我们过着怎样的生活,都要好好珍惜不要肆意挥洒;无论生活怎样打压,都要有活着的信念。


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孤独的旅行,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踏上这趟旅行的驴友,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目的地,所以他们可能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随时与你道别。不管那些你喜欢的,或者喜欢你的,都不会一直都陪在你身边。所以当他们离开时,不必强求,更不必悲天悯人,心里或许会有所遗憾,但应不念过往,不畏将来,时刻保持一颗向前的心,按照自己的人生轨道一直走下去,因为这场旅行注定是孤独的,莫因身边人的离去,自己也轻易交了白卷。如果你的世界,没有痛苦的害怕,没有尊严的担忧,没有暖寒的交替,没有外貌的困扰,没有男女的区别,没有你我之分,没有生死顾虑,你才会离真正的活着越来越近。


《活着》为我们提供了人生启迪,那就是要学习福贵那一代人的精神特质。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反倒没了那代苦难人所禀有的坚强和执着。那代人不知什么时候就面临着死亡,但他们依旧坚韧不拔地活着。活着,对于福贵那代人而言比什么都实在。反观现在我们所谓的现代生活,好多人丰衣足食,却不堪小小磨难。有的人因为工作生活的不如意而跳楼、跳河、撞车等,从肉体上寻求自我毁灭,他们无视生命的尊严,蔑视活着的意义,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看完全书让我豁然开朗,作者或许想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朴实的道理:生活就是如此。即使夺走你身边的一切,即便已经千疮百孔,我们依然要默默承受,依旧努力活下去,这就是活着的意义。正如作者所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与我们的无聊和平庸,幸福和苦难。活着,就要好好活!就要乐观坚韧地活!这是对人生最好的告白,这是生命最根本的韧性和骄傲。人生逆旅单行道,哪有岁月可回头。不论前方道路怎么坎坷,愿大家都可保持一颗向前的心,勇往直前。



电子邮箱:hbeuxb@163.com 新闻热线:0712-2345839

通讯地址:湖北省孝感市交通大道272号 传真:07122345265 邮编:4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