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校园广播

【光阴之隙】《朝花夕拾》

来源: 新闻中心   作者: 张逸凡、武佳惠  摄影:   编辑:张逸凡  审核:简鑫鑫、朱聪丽、汪怡雯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10日  点击次数:

有这样一位作家,他有着犀利的笔锋、不屈的意志,他曾经“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但是当童年的记忆浮现在他的眼前时,那冰冷的笔尖也仿佛柔软了起来,他就是一一鲁迅。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有些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诗,原名《旧事重提》,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回那些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有夹叙夹议做到了抒情、记事、议论。


初读鲁迅先生的书就像品一杯淡雅的茶,开始时可能会觉得很平淡,但回味后齿唇问都是余香。初读时,我感到有些不知所云,细想来才能看到其中之真谛,然后便能深深震撼你的心灵。亦如这本 《朝花夕拾》,读完这本书,我感到的是信念。


《朝花夕拾》像细数鲁迅先生从年少发生的一些小事,如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的事,父亲生病就医的事…但细数下来并不是只有故事这么简单,更多的是想透过故事来揭露社会,揭露那样一个“吃人”的社会,他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使大众清醒。


 我站在一个和平年代去看着战争年代的鲁迅写的《朝花夕拾》,只觉得这本书满含着无奈。一场大火之中,所有人都被困在了大火之中,都睡着了,但有的人醒了,他们希望让周围的人都能够清醒然后一起逃出去,可却无法喊醒周国的人。鲁迅无疑是最早醒的人;他也想用他的文字使人们清醒,但这却收效甚微。可即使是这样,鲁迅先生却不愿意放弃,从《朝花夕拾》我看到更多的信念。一种坚信着中国能够战力起来的信念,回顾往昔,也许会有那些恶象,会那些在封建礼教中的人们,但这一切必然过去,在那样的时代写出这样书的人必定有着坚定的信念。


和平年代的我们也需要这样的一种信念。这种信念也许与先辈们想要振兴中华有所不同,但我们需有信念。


信念是你可以一生坚守的东西,一生追求的东西。可以想象一个没有信念的人必然会是一个茫然的人,他眼中透出的是迷茫,不知道自己前行的方向,这必然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从今时今日的我们身上,我们有看到信念吗? 有人是有的,但绝大部分的人是没有的。你没有自己坚信不移的东西,没有了指路标,你必然会迷路。最近总是有无数的少男少女自杀,仅因一些小事而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反观在重症监护室里的一切病人,也许只有一口气支撑着,但他们人在坚持着,只也许就是一种信念。难道一定要等到那个时候,人的心底才会有信念吗?其实不一定,因为,信念是需要我们确立的坚守的。


印象最深的情节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细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这不是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烂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话。三味书屋后面还有个园,虽然小,但是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脱。最好的工作是抓苍蝇喂蚂蚁,静悄悄的。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的无限乐趣。而《阿长与山海经》说的是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比如她睡相不好,“满肚子是麻烦的礼物”,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谋害了我的“隐鼠”,给我买来了 《山海经》等。刻画了-位可敬可爱的封建女性的形象,他有这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她不仅质朴,而且善良,关爱别人。作者由原来的讨厌她,变成敬爱她爱她。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的天真灿烂,令人回味,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的热爱自然,向往自由自在地玩耍,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和家奴管束着,不过,这正是儿童该有的。


曾几何时,我已远离了童年,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中,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同年已渐渐远离,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朝花夕拾,旧事重提,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到傍晚去采摘,睡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照映却为她增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令人浮想连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


留在心头,慢慢荡漾开....


手捧鲁迅先生的 《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问里透露出年少轻狂的童真,深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属于曾经我们道遥的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别有一番风味吧?






电子邮箱:hbeuxb@163.com 新闻热线:0712-2345839

通讯地址:湖北省孝感市交通大道272号 传真:07122345265 邮编:4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