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闻乐搜
春分时节,三湘大地,绿野耕耘,万物争春。3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
四天时间里,总书记湖南之行日程满满、寄语殷殷。
《时政新闻眼》梳理五组关键词,解读了这一场迈步春天里、放眼关键年的重要考察。
这五组词分别为科技与产业、改革与开发、粮食与治理、教育与人才以及文化与经济。
这次湖南之行,是总书记在全国两会后展开的首次国内考察。
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春分时节,步履不停,传递实干笃行的精气神。
3月22日,辽宁省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国家烟草专卖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何泽华受贿、利用影响力受贿一案。
何泽华因被控受贿超9亿而受审的消息震动了公众的心灵。这不仅是一起高官贪腐案件的审理,更是对国家反腐倡廉决心的再次昭示,以及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一次深刻拷问。
在法治的长河中,每一起重大刑事案件都如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的复杂性和法律的严肃性。
何泽华案件的审理过程充满了法律的严谨和程序的正义,对社会公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何泽华案件的审理不仅是对一个个案的法律裁决,更是对国家法治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验。
通过这样的案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法治建设的坚定步伐和反腐败斗争的坚强决心。
近日,江西南昌,一中年妇女蹲在街边等人,店主暖心拿出一把椅子给大妈坐。结果两分钟后,大妈等的人来了,来的人走的时候,自然又顺畅的拿走了那把椅子,而大妈跟着远去没任何反应。
店主说,第一次感到心寒。你要是个小马扎拿走挺方便,但那可是挺大的一把椅子,很不方便啊!况且感觉三个人都背着提着东西,就这样,也没忘记占便宜。
我们要为老板娘的善举点赞。虽然她的善良遭遇了尴尬收场,但她的行为仍然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希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像这位老板娘一样,用善良和信任去感染他人,让社会变得更加温暖美好。
据大湾区卫视3月25日发布,一辆私家车上,赫然写着“刹车失灵16个月泵换3次”的大字,就像是在向整个世界控诉它的遭遇。
这车主,怕也是被逼得没辙了,才会出此下策吧?想想看,刹车失灵,那可是关系到人命关天的大事儿啊!
车主在这16个月里,怕是过得提心吊胆,生怕一个不小心就酿成大祸。
换了三次刹车泵,问题还是没解决,这4S店的服务质量,也真是让人堪忧啊!
作为消费者,我们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最看重的就是质量和安全。可是,当我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维权之路却往往充满了坎坷和艰辛。
这起“刹车失灵”事件,不仅仅是一起个案,更是对整个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的拷问!
真心希望相关部门和企业能够重视消费者的诉求,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不要让消费者在遇到问题时孤立无援、求助无门。
娱论秀场
春节期间,电影《第二十条》热映,它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剧情喜剧,情节催泪,贴合现实生活。
影片中既有让人捧腹大笑的家常里短,又有让人不禁落泪的人情冷暖,笑泪交织的故事给我们展示了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法条背后的公理人情。该片以检察官韩明为主角,深入探讨了正义、道德、法则人情和道义等主题。电影通过多视角叙事,展现了韩明在职业生涯和家庭生活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电影中主线案件之一的王永强案,康村王永强为孩子治病被迫向村里恶霸刘文经一家借高利贷,却遭遇刘文经长期的座待羞辱,甚至妻子郝秀萍也被其强奸。王永强为维护家人权益,失手捅死了刘文经,因此被抓公安以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立案。王永强防卫过当的关键物证没找到,刘文经烈士家属的身份也让这个案子十分棘手。
在主办检察官韩明一筹莫展,想以故意伤害上诉时,搭档吕玲玲对他说:“所有正确的事情都有代价但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正义是有代价,但正义本身无价。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法律是天理,是国法,是人情,而所谓的“死者为大”。“杀人偿命”的同态复仇传统观念,是不法的毒瘤。而公平正义不是東之高阁,触之冰冷的法条,而是人民最朴素的期待。
“当你学会为自己勇敢,你就是人生的英雄;当你不再只为自己勇敢,你就是这个世界的英雄”。这是一部描写小人物的电影,每个人都上着永远不会赚大钱的班,一辈子的结局一眼就能望到头,唯一不清楚的只是会如何走到那个终点。他们努力着、奔波着,做着自己也不喜欢的工作,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然而,那个这辈子唯一不确定的,不知要如何走到终点的过程出现了变数。公交司机拉载的乘客遇见了流氓猥亵,备战高考的借读生碰上了霸凌现场,为给听障女儿治病被高利贷压垮的丈夫眼睁睁看着妻子被村霸一次次凌辱。不知是否出于本能,他们在那一刻都选择了勇敢。或为他人,或为自己。
可勇敢的代价如此残酷,冰冷法条下他们弱小的世界根本不堪一击,毫无风险承受力的家庭被直接压垮,就这样崩塌。只有真正了解过他们所经历的事,才会明白电影中检察官的那句掷地有声的问话有多么沉重——“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检察官是犯罪追诉者,更应该是无辜的保护者。如果见义勇为时还手,在危急时刻进行正当防卫,会被定义成互殴和故意伤害,那好人和坏人的界限又该如何界定?虽然过往类似案件都被判为故意伤害,但“向来如此,便是对的吗?”
韩明在片中有另外一句台词,也十分触动我。他说:“请你们告诉我,我该如何跟一个五岁的残疾女孩去解释这一切。我说,这是我们的司法惯例,改变案件定性的阻力很大。虽然我同情你爸爸,我认为他没有错,但是我还是要把他判成杀人犯,我这么说吗?十几年后女儿会长大,会步入社会,那当她再看到这个纸条,她还会认定自己的父亲是个好人吗?”“我们应当把怎样的一个世界交到后人手里?”
是啊,等这个孩子长大,她还会为自己勇敢吗?她会生活在一个善意满满的世界吗?她会成为父母曾经期盼的好人吗?又或者在父亲因此而坐牢的几十年里,她早已失去对父亲这个词语本应有的理解。当我们专注自身时,还是有人想要做到这种守护。善意本无需刻意,如果不伤害他人只是善良的最底线,那能为他人挺身就是最伟大的勇敢。当人不再只对自己负责,哪怕他只是对自己那个小天地之外的一个人付出善意,他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每个人走到生命终点的道路仍然充满未知,我不会说没关系就大胆向前走。但是或许可以多看看身边的人,在有人要掉队的时候尽量拉一把。路有长短,可善意和勇敢没有深浅。就这么陪伴着向前吧,但愿有一天我们所有人在遇事时都能对自己说一声:别害怕,有人在呢。
“如果我们只了解中国刑法,其实就等于不了解中国刑法。不了解外部世界,不了解真正的民声,就无从真实地做出认知与评价。在一个社会中被认定为法理,被视作理所应当的文化或制度,并未见得就是公平合理的安排。法律的权威,本该来自人民最朴素的情感期待。”于大众而言,我们需要有更多关心社会议题的引路人通过更接地气、更加通俗易懂的形式,给到大众正向的认知。我们真的需要更多像《第二十条》这样的影片。
在司法的殿堂里,处理的不仅是案件的篇章,更是别人的人生故事。每次决策,都如画家落笔,塑造着他人未来的色彩与温度。“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一生。”这不仅是提醒,更是对生命、公正与未来的崇高承诺。让我们以诗人的心、画家的手,慎重地编织这份承诺,为每一份人生绘制最美的风景。
法律,如同夜空中的明月,静静照耀着人间万物,守护着世间的秩序与和谐。它的光芒不容被乌云遮蔽它的尊严不容被不法侵蚀。在法的神圣殿堂里,正义的天平永远不能倾斜,公平的原则永远不能妥协。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这是法律对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法律对每一个公民的坚定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