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作为湖工学子的他,心怀憧憬,踏上了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的战场,铩羽而归。
2013年,作为指导教师的他,怀揣热爱,与学生们一起再次站上竞赛的舞台,遗憾地止步区赛三强。
2016年,作为“领头羊”的他,带领着我校队伍奋起直追,冲进国赛,勇夺国家一等奖。
条件艰苦,竞赛残酷,2010年那时的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还远不及现在热门,学校没有足够的场地供给作为比赛训练场所,条件压迫着足够热爱的心,作为学生的万兴抗下了激烈的队内竞争,熬过受限的环境影响,虽铩羽而归,但渴望成功的种子就此生根发芽。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对于我们来讲可能很陌生,但对于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的这群追梦的孩子们而言,是从八月到另一个八月的坚持,是多学科专业知识的融汇贯通,是比赛前的多次调试,也是成功路上不断叮咛的万兴老师。
“毫不避讳地说,万兴老师是我们成功路上的踏脚石,是我们冲向成功的路上的最大助力。”第13届“恩智浦杯” 国赛一等奖获得者团队成员左军这样说,“因为智能汽车竞赛而相识的我们和万兴老师,已经结识两年有余,我们之间不仅仅是亦师亦友,更胜似亲人。”
周期长、不确定性大、储备知识量多等诸多因素困扰着初来乍到的青年们,彼此之间都是朋友,却又都是竞争对手。万兴老师每天下达的固定指标,每次的询问进度,和迟迟不能完成的小车制作,让很大一部分队员陷入迷惘的境地。
省赛二等奖获得者团队成员缪晨翔认真地回顾了他的参赛经历:队员的半途而废、两人搭档的巨大压力、赛前临时更换方案的紧张,此时,是队友间的团结与相互鼓励,是万兴老师提供的策略和方向把控,更有赛场上万老师策略指导、心态安抚,历经挫折虽止步省赛第二,但收获的是知识、友情,还有师生情。
世上通向成功的路有千万条,但失败的路只有一条。万兴老师七年的带队经历里,在走向赛场的路途中,有无数队员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选择放弃,但还是会有很多同学咬牙坚持,直到踏上赛场,在华南赛区和全国总决赛取得不错的成绩。
“我自己选择留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对母校有很深厚的感情,大学四年得到过很多老师的帮助,是学校培养了我;再一方面是我特别喜欢教师这个职业,能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体会的思想传授给学生,与学生一起参加智能车比赛、创新创业比赛等,共同成长,不断突破自我。”2012年6月,毕业后留校任教,万兴老师觉得自己十分幸运。回想这8年的经历,有困难也有喜悦,有失败也有成功,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给我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我坚持着这件事情。
八年里,令万兴老师感动的事有很多,最打动他的仍是从2015年开始延续至今,在比赛前3到5个月的时间里,参赛学生们几乎住在了实验室,一心要把赛车各项性能调至最好。
万兴老师畅言,“带学生竞赛不仅是技术活,而且还是一个体力活。技术方面必须要有足够的积累,才能让学生接近完美地实现比赛中的各项任务,只有抽出巨量的时间陪学生一起做才能做到最好。”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队伍减员时有发生,放弃的原因大部分都是遇到技术方面困难。一年多的时间里,万兴老师坚持全年无休地带学生训练,晚上、周末去实验室已是常态,“带比赛是比较累,但看到学生因为比赛成长了,有收获了,心里是高兴的。”
细节决定成败。智能汽车竞赛的魅力也恰恰在于它的不确定性,赛前的多次模拟演练只为赛场上的全力发挥,光线、地毯材质、赛道摩擦力甚至小小的沙粒都可能导致比赛成绩功亏一篑,因此,所有赛前出现的问题,都要一丝不苟地改正,才能确保比赛成功。
赛前一星期的模拟比赛,完全按照比赛现场的要求进行,让队员们熟悉比赛环境和规则,通过相互配合完成各项任务,记录成绩只为提前锻炼心理承受能力……尽量到位的种种准备工作只能说是未雨绸缪,赛前加油打气、赛中出谋划策、赛后积极复盘,万兴老师仿佛是比赛场上定海神针,稳定队员们的心绪。
赛前环节总是牵动着人的心弦,第14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越野组别用来比赛用的小车,在赛前一天损坏,所幸万兴事先提醒,小车组装材料都有备份,才未对成绩造成影响。
万兴老师觉得,学生参加比赛最重要的不是获得奖项的分量,而是通过比赛实践所能够学习到的前沿技术,这对提升学生的专业自信心有非常大的好处,也为学生以后职业生涯走得更高更好做铺垫。
2013年到2018年,万兴老师连续六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共获赛区奖十二项,国家奖七项。一路走来,无论是自己作为学生的参赛经历,抑或是作为指导教师的带队经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万老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他,虽然分身乏术,但也依旧没有放下指导学生的担子,三点一线、深夜赶回实验室亦是常有的事。
“学校条件的改善,领导老师们的大力支持,参赛选手们才能毫无后顾之忧地站在赛场之上,如今的我们早已不再是十年前的我们。”是啊,一代代的学子前赴后继,正是万兴老师所期望的。坚定每一位学子对未来的信心,是他不断努力奋斗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