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萍萍,湖北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她来自乡村,圆了自己大学梦的同时,反哺家乡,利用假期和她的团队——大别山支教团,给山里孩子送去希望。 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记者在湖北工程学院三里宿舍见到了她,她衣着朴素,披肩长发,笑容谦和淡定。
因梦想而开始
曹萍萍是一位优秀的90后,曾获得该校优秀共青团员称号,是班里的心理委员,更是院里的优秀学生干部,多次被评为各种积极分子,拥有极强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曾获得原创文艺作品大赛三等奖的她,有着很好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
当其他人还在校园里学习时,她已经走进大山里,来到孩子们的面前,执起书卷,让梦想起了航。
当问她为什么会去支教时,曹萍萍微笑着说:“支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很早就已经萌芽,它伴随着我逐渐成熟起来,如今当它真正实现时,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
从交谈中得知,曹萍萍与创办大别山支教团的董世洁一样,来自大悟。她是通过第二次招募进入支教团的,她有些遗憾地说:“当时并不知道第一次的招募,当进入支教团后,还曾后悔过来得有些晚。”
现在的曹萍萍已经是大别山支教团的第三任负责人,主要负责志愿者招募、对外宣传、资金筹集与办公室管理以及其他一些工作。2013年为筹办支教基金,她积极参加了由无锡灵山基金会举办的大型徒步越野公益活动,努力用自己的汗水和热情去帮助孩子们实现他们的梦想。
因信念而坚持
2013年暑假,曹萍萍来到大悟县茶坳小学,开始了她人生中第一次支教之旅。 谈起一个月的支教经历,她回忆道:“在我们支教团,志愿者们来自大江南北,大家志同道合,秉承着同一个信念——为山区的孩子们带来心灵的指引。初到那里,看着那简陋的环境,也曾怀疑过自己是否可以坚持下去,然而,当我们看到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时,便打消了疑虑,只记得我们为了什么而来。大多数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所以在开设的课程中除了原有的科目,我们还加设了一门励志课,给他们讲述许多成功走出大山的山村孩子的故事,来激励他们。
在教学之余,支教团成员还做了家访,去每个学生的家里了解情况。曹萍萍说让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女孩,家里只有她和姥姥两个人,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女孩的性格有些孤僻。每次举行班级集体活动时,她总是以身体不舒服为由请假不参加,渐渐地曹萍萍便关注起她来,经常找她谈话,和她一起玩,努力开导她、鼓励她。在一次市里来人采访关心山区孩子们的研究会上,曹萍萍鼓励她大胆发言,虽然很腼腆,但还是勇敢地站在镜头前回答叔叔们的问题,从那以后每次班级活动她都没有再找借口逃避,渐渐变得乐观开朗起来。
“在临走的前一天我们举行了结班仪式,孩子们用他们的方式表达着对我们的感激,他们快乐地舞着,唱着,笑着,我们都开心地混作一团,谁也不曾开口提及即将到来的别离……现在的我每每想起这支教过程中的一幕幕,依然感动不已,这是我人生中十分宝贵的经历。”曹萍萍动情地说。
因热爱而前行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大别山支教团已经初步取得一些成就,志愿者由最初的13个人到第二批的60人,今年的第三批志愿者招募工作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支教点除了原有的大悟县宣化镇茶坳小学之外,又增加了新城镇老山小学,并且,在孝感市青年组织孵化中心的帮助下,大别山支教团有了自己的办公室。同时,他们还积极搭建慈善平台,和大桥基金、 北京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雏燕起飞立志基金会、无锡灵山慈善基金会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等取得联系,获得支持,拓宽资金来源,志愿者们也常常拿出自己获得的奖学金用于支教,以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作为负责人,对于支教团接下来的发展,曹萍萍有明确的打算。她说,支教团接下来的发展不会去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大,但求运作模式能够得到完善,使其更加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从而可以影响更多的人来做同样的事,毕竟少数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她坦言,她还需要足够的社会阅历,要突破思维定势,学会创新,因此她会继续努力不断地提升自己。
“在支教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很多,成长了很多,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收获了真挚的友谊,从那些可爱的孩子们身上,我感受到的是质朴和善良,这些是我最宝贵的财富,而他们也将会是我一生的牵挂。铭记于心,永不泯灭。我热爱他们!热爱支教!所以,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不会止步。”曹萍萍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