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湖工人物 > 正文

湖工人物

梦想,在实验室的长明灯下照亮——记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刘海博士

来源: 新闻中心   作者:   摄影:   编辑:瞿厢婷 王萌萌 喻志壮  审核: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14日  点击次数:

编者按:在全校上下凝神定气为建设新型工程大学而努力奋斗的氛围中,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一群在科研路上奋力拚博的年青人——战斗在科研第一线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他们是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的生力军,刘海等几位博士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走近他们、亲近他们、并为他们点赞的同时,身为湖工人的我们也应该做些什么……

“刘海博士晚上加班搞科研是出了名的,晚上到实验室一定能够找到他。”“有他在实验室,灯光总是亮到很晚。”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多名领导和老师这样说。

果不其然。

周末晚上九点多钟,校园渐渐安静下来。法国梧桐轻轻摇曳着温馨的晴夜,“教三”二楼的一排日光灯照亮了林荫小道。此时,楼上205室里,两位青年教师正在实验台前忙碌着。一旁的小阁楼内,刘海老师身着白大褂,娴熟地操作着微机量热仪,专注之中露出收获的喜悦。

调整方向,融入团队

刘海老师1981年出生,2012年12月,他获得武汉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其研究方向是高分子材料加工与改性。初到湖北工程学院,刘海老师也迷茫过。他说,“我是生物质资源化转化利用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的专职科研岗教师。根据学校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发展需要,需转向研究生物质材料。”转换研究方向意味着很多东西要重新学习,资料和文献要重新梳理,为了尽快适应新的方向,刘海老师早出晚归,一门心思扎在实验室里,通过实验反复摸索材料高值化应用。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刘老师经常吃在食堂,睡在实验室。一有机会,就参加各类学术活动,虚心请教学界专家,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就这样一步一步向前追赶。刘老师接着说:“只有依托科研平台和加入团队,个人才能走得更远。我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前后修改十多次,覃彩芹教授、汪连生教授、文胜博士、王锋博士等协同创新中心成员都为申请书的修改完善提出过很好的建议。这是个人单打独斗很难做到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近年来,刘老师先后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项,横向项目1项;发表SCI国际期刊论文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争取各类科研经费80万元。面对成绩,刘老师一再表示谦虚。他认为这要归功于学校提供的良好科研环境。协同创新中心的老师们则认为,刘老师相当能吃苦,常年在实验室做测试、写论文、撰写科研项目申请书,实验室的灯光经常亮到深夜。除了科研工作,刘老师还根据教学需要承担了教学任务,并被学校授予2014年度优秀教学奖。刘海博士认为,教学与科研并不冲突,教研相长,可以相互促进。

梦想,可以更精彩

憧憬未来,刘老师满怀信心。他说,最近几年学校加大了科研投入。前年生科楼投入使用,去年年底化学楼开工建设,理工科博士的科研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今年学校又购置了一批国际水准的实验仪器装备,老师们开展前沿课题研究有了更好的条件。谈到梦想,刘老师说,争取在影响因子排名靠前的材料科学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争取授权的多项国家发明专利能够在本地企业得到转化,用自己的智慧为湖北工程学院再上台阶添砖加瓦。

灯光无语,但能照亮未来。日光灯下,刘海老师的神情坚毅而自信,我想,他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电子邮箱:hbeuxb@163.com 新闻热线:0712-2345839

通讯地址:湖北省孝感市交通大道272号 传真:07122345265 邮编:4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