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镜下透着博学,谦逊中显着刚毅,在教师的行业,他爱岗敬业,在法学的领域,他勤奋耕耘。他就是政法学院被学生誉为“男神”教师的龚先砦博士。
身有感触 大变风格
龚老师的课讲得好,不仅得到学校教学督导专家们的公认,更是得到学生们广泛的赞誉和推崇。 然而,采访中我们得知龚老师调入我校才三个年头,此前他一直在新疆兵团警官专科学校任教。可能是因为环境的影响,当初在警校教学的他,在课堂上总是不苟言笑,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但是,现在的龚老师在课堂上却是一个很活跃的教师,总是设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这一重大变化主要缘于两个人,一个是龚老师的导师——范忠信教授,另一个对龚老师影响甚深的人是他的爱人。“范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总是能够古今结合,把今天的法律放到古时的情景中去,把古代的律法引入现在的案例中来,课堂教学生动幽默,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范忠信教授的授课方式给龚老师极大的启发。龚老师的爱人,曾经也是一位法学教师,二人的授课方式完全不同,龚老师是严肃型的,而龚老师的爱人则是活泼型的。二人经常相互听课,课下交流时,龚老师的爱人对龚老师建议:教学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学”,把课讲得让学生爱听才是硬道理!于是,在导师有趣的教学启示引导中,在爱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龚老师决定改变教学风格,慢慢由中规中矩的严肃教学法,变换到诙谐幽默的活泼授课法。 当然,这个过程是缓慢的。读博期间,龚老师由一名警校老师变成一名学生重回母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聆听法学大家教诲的过程中,龚老师深刻地感受到,听课往往比讲课更累。正是这一感受促使龚老师思考,如何让自己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法学知识。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加速了龚老师授课方式转变的进程。
论实结合 勤勉创新
教学过程中,龚老师始终秉持法社会学的理念,既讲授法学理论和法律条文,又联系社会生活讲解法律在实践中的运行状况。要做到“本本中的法”与“生活中的法”相结合,需要大量的法学案例、社会事件作支撑。而有针对性地收集典型案例和社会热点事件,并做适于课堂教学的调整,是很细很累的工作。龚老师透露,他曾经为准备一次课的内容花了将近两个星期的时间,精心挑选合适的材料并在教学语言上仔细打磨。只要能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在龚老师看来,时间和精力上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除在课堂上吸引学生听课、思考以外,龚老师还采用“有奖任务”的方式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延伸到了课堂外。针对某些值得深入思考的知识点,龚老师会布置有奖任务,让感兴趣的同学自行搜集资料去解决,并根据完成的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使愿意深入学习的同学在知识和方法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理解学生 期许切实
采访中,我们还谈到某些同学上课听讲不认真的现象,龚老师认为这种现象应当从两方面反思并寻求解决的办法。老师应当从改进教学方法的角度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学生则应从尊重老师、对自己负责的角度集中精力、认真听课。 在谈到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时,龚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融入实际生活中,用行动去践行理论知识的价值,真正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同时希望同学们大学四年能够忙一些,没事多泡泡图书馆,不要虚度了大好青春年华。
态度为上 敬业第一
谈到职业问题时,龚老师说其实最开始他也并不是很喜欢法学教师这个职业,曾经很希望自己是一名理科生,去做一个程序员。但是自从走上了讲台就一直坚持到了现在。他由衷地说无论处在哪个行业,都要记住两个字——敬业。龚老师强调:“能力不是问题,态度才是关键。” 采访结束前,我们回到本次采访的主题——龚老师的教学方法。曾经有人将龚老师这种把理论知识和法律实践联系在一起,注意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加以分析的方法称之为“案例教学法”。对此,龚老师谦虚地说:“案例教学法的定位太高了,我更愿意把它叫做启发式教学。”
一个半小时的采访很快就结束了,龚老师并没有以一个被采访者的身份单调的回答我的问题,而是将我的问题深度解析,具体到了某一个点的回答。总之,龚老师给人的总体印象就是谦逊有礼,认真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