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知识拨亮学生的心灵
——记孝感学院邓银城教授
[b]人物简介[/b]:邓银城,湖北省教育学会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史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北省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孝感学院教育系主任、湖北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心小城镇文化与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1997年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三等奖,2002年被评为孝感市劳动模范,并获孝感学院优秀教学奖、优秀科研奖、优秀干部奖及优秀工作者、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b]教育探索者[/b]
“知识可否发展智力?”面对诸多持否定观点的校长,年轻的邓银城教授一语惊四座:“知识实际上是发展了记忆力在内的智力因素的某些方面,只是没有全面地发展智力。”从智力这一概念出发提出异议,这在当时尚属先例。这是邓银城教授第一次上讲台时,板书里折射出探索的光芒,他因此幸运地参加了湖北省教育学研究会在宜昌举行的学术讨论会,在《教育研究与实验》上留下了他的第一篇论文《浅谈智力的全面发展》。
从此,邓银城教授在教育学的领域里不懈地探索着。他主持了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师专生心理健康状况与辅导策略的研究》,参与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项目《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对接性研究》;主编、参编教材和工具书10多部,其中有2本教育学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先后在《教育研究与实验》、《教育探索》等10多种国家、省级理论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这些论文较多地阐述了他的教育观点和对素质教育的思考。
[b]思想传递者[/b]
邓银城教授认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育者思想的变革” 。为此,他每年都要抽时间到基层教育部门讲座,把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成果传递给教育工作者。
有人说,邓银城教授完全可以过一种轻松而悠闲的生活,大可不必这么辛苦。他却笑着说:“人在解决了温饱后,对幸福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我认为人活在世上只有感到自己对别人有用才会觉得快乐,才会获得一种成就感。”
[b]知识引导者[/b]
在邓银城教授看来,“教师授课不仅仅是追求一种知识传递的终极结果,还应该是一种能够激发教师成就感的过程。而使过程生动的关键则在于平时的不断摸索和积累。”不上课的时候,邓银城教授除了教研就是看书,哲学、文学、历史、教育学、心理学的书他都看。他说:“读书最大的好处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生活。” 邓银城教授在丰富他的精神生活的同时,也丰富着他的讲课内容,生动着他的课堂教学。
邓银城教授还说:“刻苦≠痛苦,课堂教学理应成为一种具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劳动。”他总把自己的教学岗位作为教学研究的一块实验园地,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改革教学内容和形式,摒弃灌输式教学和简单呆板的教学方式,逐步摸索出一套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他的学生说:“听邓教授的课是一种享受。” 1992年,在全省高师函授学员的统考中,他主讲的教育学课程,学员的统考成绩无论是及格率,还是高分率,均在全省八所同类院校中位居榜首。
(陈朝晖 载《孝感日报》2005.1.16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