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在金色的田野上
—— 记孝感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周竹青教授
[b]人物简介[/b] :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后,中国农学会会员、中国数学会生物数学会会员,孝感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第一批学成回校的博士——周竹青教授长期从事小麦和水稻等作物高产生理研究。他在作物(特别是禾本科作物)产量形成和果实发育的生理学和细胞生物学机理研究、生物数学在植物生理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较深的造诣。2001年,他被评为“孝感市十大杰出青年”和“孝感市百名新世纪优秀青年人才”。他参与研究的“小麦新品种华麦8号选育”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他主持并完成了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多篇论文摘要被国外权威文献收录。2003年,他又主持了湖北省教育厅重大项目:特级优质稻孝感“太子米”米质形成的机理研究。现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
[b]立志填补“空白”[/b]
早年,周教授在教学期间发现,从生理学和细胞生物学的角度对作物进行基础性的研究属“冷门”,目前在国内仍属空白,许多领域的研究工作尚未展开。
填补“空白”既是科学留给青年学者的重担,更是他立志在科学领域有所作为的最大心愿。加之周教授在农村长大,从小目睹了农村的落后和农民生存之艰难,对农村和农民有一种深切的关爱和关注。他在华中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毅然选择了作物学专业,把对作物的基础性研究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并自我解嘲说:“在冷门里一样可以找到热门的话题”。
1996年,刚到华中农业大学攻读硕士的周教授即幸运地参入了“华麦8号”的研究。取样、计数、分析鉴定、研究机理形成……自此,华中农业大学又多了一位通宵达旦泡在实验室的人。与同行四个365天的日夜奋斗,“华麦8号”终于问世,其特点是高产、优质、抗多种病虫害,并一举获得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接着,属省“九五”重点科技项目的“华麦9号”及其综合配套栽培技术作为农牧鱼业丰收计划项目,更在全国得到大面积良繁试验示范和推广。
“华麦8号” 、“华麦9号”的相继诞生,沸腾了华中农业大学,也沸腾了整个学术界,一时间成为专家们争论的热门话题。同样,令周教授兴奋的是,正如他所说,“在冷门里一样可以找到热门的话题”。
[b]科研要有“钻”劲[/b]
考虑到湖北小麦高产育种和栽培等一些因素,结合自己的兴趣,周教授开始了“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系)光合生理指标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
周教授选用长江中游麦区大面积种植或引种的11个小麦品种为实验材料,在实验农场进行培养观察。他每天都要在农场里观察测量每一种小麦不同生长时期的长相和生理指标。为了减小误差,周教授对每个品种都要重复测4次以上,以保证试验的准确性。同时,在实验室内要利用电子显微镜对小麦组织和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大量的观察和比较研究。电子显微室的有毒药品和电镜高压产生的辐射对人体有一定的毒害,但一走进实验室,周教授似乎忘记了这一切,忘我地投入紧张的研究工作中去。将近两年的耕耘,周教授总结出“小麦发育后期,欲提高单株旗叶同化速率,要特别注意提高旗叶净光合速率,同时能相对增加旗叶面积,从而提高产量”。周老师根据这项研究撰写的论文于2002年刊登在《麦类作物学报》上。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科研也是这样,同一个研究对象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分析”。周教授如是说。周教授在研究小麦的光合作用时,都会有意识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研究小麦不同生长部位的超微结构、生理指标及粒重。于是,当最初的一项研究完成时,与之相关的“小麦颖果合点细胞超微结构与籽粒灌浆的关系”、“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粒重和容积与胚乳细胞增殖动态的关系”、“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生理指标与产量关系的多元统计分析”等研究也相继完成,与之相关的论文先后发表在《中国农业科学》、《实验生物学报》、《电子显微学报》、《作物学报》等中文一级学报上。
“搞科研要耐得住寂寞和孤独”,就是这股“钻”劲,周教授和他的同事常常工作到深夜。
[b]第一批回校奉献的博士[/b]
周教授刚读完硕士,又以优秀的成绩继续留在华中农业大学攻读博士。
2000年,一篇题为《小麦品种源库流生理特性及其籽粒发育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研究》的博士毕业论文得到了包括全国著名分子细胞生物学专家兰盛银教授在内的答辩委员会的一致好评,被评为“优秀博士论文”。专家兰盛银的评价是:“首次对不同类型品种(系)粉粒形态的粉状颗粒进行聚类分析,得出了前人视为无序实为有科学规律可循的独到见解,将该领域的研究水平提高了一个新的层面。该研究成果对于小麦育种和高产栽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博士毕业后,面对某单位优越的实验条件,先进的教学仪器,优裕的生活待遇,更多的出国机会,周教授没有犹豫,他坚定地回到孝感学院。
“我回来是为学校的建设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出一份力的”,周教授说到做到。随着省农业结构的调整,发展高产优质水稻成为省“四优工程”之一。根据这一新形势,周教授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本地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相结合及时作出调整、将研究对象转向高产优质水稻研究上。周教授发现,目前“太子米”在市场的前景看好。于是,他和另几位教授提出对特优米“太子米”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并向省教育厅申请课题立项。这一成果一旦完成,不仅对孝感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起到推动作用,而且更将为当地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顶着炎炎烈日,周教授在孝昌县邹岗镇牛迹山附近的冲口湾、山下湾着手生产基地的建设。奔波于田间颠簸的小路上,琐细的工作很多,观察、取样、切片、计数、分析……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戴着草帽、扎着裤管、“稀”在泥巴田里的周教授甚是让农民兄弟感到好奇。当得知周教授是从城里来的专家,是为水稻增收而来时,一股敬佩之意在大家心头油然而生。
天道酬勤,稻麦飘香。周教授最大的乐趣是——收获在金色的田野上。当庄稼人手舞镰刀稻花香里说丰年时,周教授依然默默守望着他心灵的那片麦田......
(陈朝晖、王姣娥 载《孝感日报》2004.11.7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