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黄土地”
——记孝感学院文学院周水涛教授
[b]人物简介[/b]:周水涛,孝感学院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2000年开始潜心于乡村小说研究,已发表乡村小说研究的学术论文近20篇,其中有8篇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文艺研究》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等刊物索引或转载。完成了一项独立承担的省级科研课题,独撰的乡村小说研究专著《论新时期乡村小说的文化意蕴》已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获“中国新文学学会优秀著作”二等奖。
[b]“挑战“概念”[/b]
“乡土小说”作为一个批评概念在“文化热”之后开始流行。在近几年的文学批评中,这一概念显现出囊括所有描写乡村生活的小说的倾向:国内几位知名的乡村小说研究学者实际上将新时期所有涉及乡村描写的作品都纳入了“乡土小说”的范畴,个别学者甚至将包括“农村题材小说”在内的20世纪所有涉及乡村描写的小说都划归“乡土小说”统辖,而一般的研究者早已将这一名词当做约定俗成的属概念,抓来就用,很少顾及其内涵。
2002年,在武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周水涛教授对“乡土小说”这一概念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因为内涵的单一和外延的狭窄,这一概念并不能涵盖新时期阶段所有的乡村小说创作,由这一观点展开的论述——《“乡土小说”的涵盖能力及其他》一文被发表在当年的中文核心期刊《当代文坛》上。周教授认为,“尽管‘乡土小说’在眼下的乡村小说评论中的使用频率较高,但人们必须重新审视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其涵盖能力,这一概念的滥用应该引起评论界的重视,如果这一学术偏颇得不到纠正,它会给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带来极大的混乱。”随后,在独撰的乡村小说研究专著《论新时期乡村小说的文化意蕴》中,周教授大胆地提出了以“乡村小说”替代“乡土小说”或“农村题材小说”,而作为涵盖新时期描写乡村或农民生活小说的“种概念”的观点。专著《论新时期乡村小说的文化意蕴》已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与其专著同题的博士毕业论文也被评为优秀博士论文。
[b]“创新才能突破”[/b]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反映乡村生活的乡村小说一度在我国的文学创作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评论或研究乡村小说也一度成为文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然而,进入新时期之后,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具有“现代气息”的都市文学吸引了更多学者的注意力。评点都市文学能在更大程度上满足部分学者演示时髦的评论方法的欲望。乡村小说的创作相对萎缩,乡村小说研究也不再是显学。
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周教授发现许多学者不再将乡村小说研究作为自己的重要研究对象,在乡村小说创作领域内,许多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和极高艺术价值的作品未得到社会的承认,许多重要的创作现象未引起学术界的注意。而少数仍在从事乡村小说研究的学者或依旧在80年代的创作上徘徊,或仍使用先前的研究方法研究眼下的创作。怎样研究新时期乡村小说?周教授感到人文科学研究的成就与价值在于创新,创新才能有所“突破”。周教授对新时期乡村小说文化视角的迁移、新时期乡村小说的悲剧描写、90年代乡村小说的文化成现象、新时期乡村小说对“食”与“土”的文化观点、作家的立场与新时期乡村小说的文化意蕴建构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见解得到了同行们的普遍认同与赞赏——《乡村小说正在淡化“乡土风味”》一文在国家级刊物《文艺报》上发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周教授近年的研究突破。
[b]“剪不断乡村情结”[/b]
在周教授的专著《论新时期乡村小说的文化意蕴》的扉页上写着两句发人深思的话:“谨以此书献给黄土地上下的紫色灵魂!同时也表达一个来自黄土地而又无力回报黄土地的农民的儿子的歉意!”
“作为农民的儿子,作为离开了乡村的‘乡下人’,我对乡村有着复杂的情感和难以割舍的情怀。”周教授饱含真情地说。
家乡的土地养育了他,质朴的乡土精神熏陶了他,无法磨灭的乡村经历磨练了他。回报乡土,是周教授最强烈的的愿望。依恋乡村,关注作家对农民这一弱势群体、对乡村文化这一弱势文化的描写,是周教授选择乡村小说研究的关键因素。他说:“我不能像乡村小说作家那样去直接描写乡村或充当乡村的代言人,但我可以引导作家去认识乡村,可以通过我的研究使社会关注乡村,从而为乡村的发展与进步尽自己微薄的力量。
周教授如痴如醉地执着于乡村小说创作研究。当初他计划用一年时间查资料,半年时间列提纲,再一年时间写作来完成博士论文。在查资料这一年中,周教授整天呆在图书馆查资料、阅读相关的小说作品和评论文章;每隔十来天去书市搜寻一次,选购乡村小说及与研究相关的学术专著。写作过程中,周教授随身携带着一个笔记本,哪怕一点点思维火花都用笔记录下来。有时一个新的观点在晚上萌发,他会立刻坐起来及时记录。那时,周教授卧室的墙上帖着多张记录着特殊信息的白纸条,纸条上或记载立意新颖、供日后深入研究的论文标题,或记载对某一问题认识的只言片语,甚至列出某一关键性问题,提醒自己不断思考……研究完70—90年代的乡村小说创作的文化意蕴,周教授又将眼光推到90年代至今的乡村小说创作的文化品格研究,为此他已尝试申报该项目的国家课题。而这一研究课题处在当今社会乡村小说研究的前沿,可谓“道人所未道,发人所未发”。
乡村小说的创作仍在继续,乡村小说的研究亦无止境。周教授下一个研究方向是“90年代以来的城市小说与乡村小说的比较”。在乡村小说研究这块饱含深情的“黄土地”上,周教授像埋头劳作的老农一样执着地追求着。
(陈朝晖 、喻欣欣 载《孝感日报》2004.11.14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