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珍稀濒危植物的“守护者”
——记孝感学院老师汪殿蓓博士
人物简介:汪殿蓓,博士,孝感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一直从事植物学、生态学、花卉学等教学和科研工作,担任过《植物学》、《花卉学》、《园林规划设计》、《普通生态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在《生态学报》、《北京林业大学学报》、《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Silvae Genetica》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书籍两本。其中,论文《深圳南山区天然次生林种子植物区系研究》获"挑战杯"第六届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论文《中山市城市绿化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特色及新的发展思路》被评为《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年度优秀论文。
辛勤耕耘
汪殿蓓老师2001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硕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2004年7月获理学博士学位。在读硕士、博士期间,汪殿蓓老师参加了多项课题研究的研究工作。其中有"深圳市南山区植物多样性研究"(深圳市科技局深圳市南山区城管办科技项目)、"鹤山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的研究"(中国科学院部门开放课题)、"我国东部农业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广东省主要农业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南亚热带森林片断化过程中厚壳桂种群保护遗传学研究"等。现正主持湖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双峰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景观资源多样性及生态旅游开发研究"(Q200526001)。
最难忘的事
从事植物生态及保护生物学研究的汪殿蓓博士,对珍稀濒危植物资源保护及合理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尤感兴趣。在读硕士期间,汪殿蓓老师参加了深圳市南山区植物多样性调查。这次不平凡的经历,使她成为深圳市南山区仙湖苏铁野生种群的发现者之一。也因为此,汪殿蓓的名字与仙湖苏铁野生种群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谈到发现仙湖苏铁野生种群,汪殿蓓老师仍记忆犹新。在调查深圳市南山区植物资源过程中,她和导师一行起早贪黑,跋山涉水,走遍了整个南山区。有时一天就要翻越好几个山头,往返几十公里,这让不善于走山路的她吃了不少苦头。特别是开始的几天,每次调查回来,汪老师的双腿都疼得动弹不得,连站都站不起来。令她更难忘的还是那段山里生活的日子。当时,她们的调查组一进山就是一个星期,连吃的饭菜都是她们自己做的,条件非常艰苦。但是汪老师从不叫苦,也毫无怨言,而是坚持做好野外调查工作。也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日子里,汪老师和她的导师发现了仙湖苏铁野生种群。一天,调查组像往常一样边调查边采集标本,在深圳梅林水库附近发现了几十棵苏铁,根据周围的环境来判断应该不是人为栽培。采集的标本经专家鉴定,为仙湖苏铁。仙湖苏铁是根据华南植物园的栽培植株而命名的一个种,由于一直未能找到野生种群,因此对它的生态习性、分布特征等方面的研究都是空白。这一发现立即引起专家与学者的高度关注。随后,调查组再次来到南山区,指着仙湖苏铁问当地农民:"您是否见过这种植物?"
"见过,山里头有,我带你们去看,有什么用吗?"
老农平淡而简单的回答,加快了她们步伐。当站在大面积的野生苏铁的面前,汪老师她们心中的喜悦在脸上荡漾着,像初放的花儿。就这样,汪老师她们的调查组发现了仙湖苏铁野生种群,经测算,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仙湖苏铁野生种群中分布面积最大的一个。在读博士期间,汪殿蓓老师就以仙湖苏铁野生种群的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课题,从生态学角度开展对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研究工作。汪殿蓓老师的研究成果,填补了仙湖苏铁野外研究的空白,为保护生物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也为其它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研究提供了借鉴。
活到老,学到老
谈到学习,汪老师深有感触地说:"学习的劲头要大,知识面要宽。成功与否的关键首先是要有远大的理想,充分的准备。每天要有小计划。再就是要抓紧时间,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三是多看书,努力学一些东西,把理论知识学好,为今后的实践活动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她说,学习是是没有止境的,要活到老,学到老。要坚持学习、工作、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和节奏,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陈朝晖、冯亦文、肖萍 载《孝感日报》2005.4.17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