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强壮的社会服务之手:走出大学堂服务新农村
近年来,我校开展了一系列送科技下乡、科技扶贫活动,积极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孝感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一直以来,我校按照“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宗旨,大力推广科研成果。孝感地区丘岭地带有着丰富的林业资源,其中板栗种植面积达56万多亩,但多种病虫危害着板栗的生长。生科院经过反复调查、试验,创造了“物候期多小孔树林计量树干注药法”。这种方法得到了推广后,板栗产量逐年上升;科技成果“银杏超小卷叶蛾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在孝感、随州大面积推广后,防治效果达80%以上,仅2007年就为孝感地区安陆市增产白果10.2万公斤,增收408万元;为随州市洛阳镇、汪岗镇、长岗镇等银杏产区增产白果60万公斤,增加产值1200万元;“红栀子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成果2007年推广应用9000余亩,每亩增收250-300元。目前生科院正与孝昌、孝南等地合作,开展《鄂北特种植物珍珠花的基础研究及产业化开发》、《草—猪—鱼—沼—果—稻绿色生态农业模式研究》、《栀子色素提取与工业化生产技术研究》等产学研项目。
此外,我校经常派专业老师到本市偏远地方为农民排忧解难,配合市政府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2007年组织老师下乡开展科技咨询活动达300多人次:如指导了孝昌丰山镇柑桔低产园的改造,孝南区杨店镇早蜜桃贮藏,大悟县林业局的玉皇李引种等,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在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中,我校利用现有城镇规划专业人才优势,专门成立了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把研究院作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平台,实现了将学科和专业建设融入到地方经济建设中。到目前为止,我校已为湖北省广大地区的中小城镇提供了一系列城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新农村规划的编制、现状图测量以及建筑设计等工程服务。仅2007年一年,学校已为省内近100多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提供了规划设计服务,并出资为大悟新城、孝昌陡山、应城汤池等地的新农村试点提供了义务规划设计服务,应城汤池由城建学院规划的新街现已成为省内知名的旅游热点和投资热土。
2008年,研究院对孝南区30个村、应城市65个村、云梦县5个村的新农村规划进行编制工作。到目前为止,所有新农村规划任务均已圆满完成。在为孝感地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过程中,研究院遵循服务为主的原则,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先后为孝感地区广大乡镇节约了近150万元规划设计费用,在促进地方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方面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孝感是全国建筑之乡,也是建筑劳务输出大市。为了提高建筑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学校恢复了南方村镇建设学校的招生。学校还为孝感市和湖北省职业教育培养师资,面向孝感市中小学开展师资培训,为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尤其是为孝感市农村培养了一批扎根农村的优秀师资。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必须努力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的理论水平及综合素质,为此,经管学院充分发挥学校人才智力资源优势,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开展新农村建设培训。2007年,经管学院应孝感市委组织部委托开办了乡镇青年干部培训班,为提高孝感市各乡镇青年干部管理水平和建设能力起到了良好推动作用;学校还依托省级研究基地——湖北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心,参加了湖北省委宣传部统一部署、孝感市委宣传部具体组织的送理论下基层专家宣讲团,专门就“科学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主题到各县市区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座谈调研,提高了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把握水平和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力。
设立开发扶贫点是我校服务地方的又一重要举措。孝昌县小悟乡一直是学校的一个开发扶贫点。2007年我校组织了科技扶贫小分队,深入农户,为他们的农业生产出谋献策。扶贫小分队无偿印刷了技术资料8000余册,到各村举办培训班20余次,培训人员6000多人。扶贫小分队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帮助山区农民发家致富。2008年,我校参加了湖北省新农村建设驻汉川汈东农场长兴铺村工作队。一年来,工作队积极为村里定计划、找资金、作规划,使村里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我校规划设计院结合该村实际,为其制定了5至10年的发展规划,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称赞,工作队的工作赢得了当地群众的称颂。《湖北日报》记者作了专门采访报道。
目前,我校重点加强科技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教授和博士的科研优势,组建科研团队,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合作以及与有关生产单位、科研部门的合作;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作,加强对孝感地区水生植物资源、水生动物资源和名优特产资源的研究与开发,研发一批为社会服务的科研成果,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何思维 刘苗 周文)